🐑大家好,我是羊紳老師🎩
羊紳以前家境不好,父母最大的期望,就是下一代不要複製長輩們辛苦的生活。或許受限於認知水平,他們的方式很簡單,除了叫我們小孩子好好讀書以外,並不鼓勵任何額外形式的課外活動,在他們看來,自我探索什麼的,都是太富裕的無病呻吟。小時候連看國外著名文學小說都會被訓斥:「有餘裕的時間為什麼不多讀一點教科書,或多看參考書練習解題目?」、「你的解題能力不夠,就是不會主動思考造成的。」殊不知靈活的解題思路養成,需要環環相扣的認知蘊底培養,絕對不是一直機械化的練習題目就能養成的❌
我的童年就是在這種宥於父母觀念的抑鬱的氛圍下度過⛈️
-
經過一番契而不捨的努力,經歷2次重考後的羊紳,總算如願以償來到大城市念大學(第一次重考成績排名全國前10%,第二次進步到前7%)。來到光鮮亮麗的台北以後,發現身邊的同學每個人都好聰明,學習東西的速度好快,而且輕鬆就能觸類旁通。原來是從小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重視,成長的過程中有資源可以讓他們多方探索,自然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。這是羊紳第一次體驗到巨大的城鄉差異及社會階級鴻溝😱😱😱
因為同學都很優秀,羊紳只能焚膏繼晷,兢兢業業的過完大學4年。雖然大學還沒畢業,羊紳就通過國家考試,只能翹課去上班,但是跟同學間能力差距這件事,在羊紳心裡萌了芽。我不斷問自己,到底關鍵原因是什麼?是從小補習班補得勤勞、還是科目補得多日久變聰明?這個問題我反覆探究,發現關鍵就是「藝術能力的培養」及「自我探索」🎨
-
長大以後看身邊優秀的同學,才赫然發現,從小學習藝術培養的,原來是毅力、注意力、想像力,同時提升智力,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,並且通過藝術表達自我情感、宣洩許多負面的情緒,更好的控制和規範競爭賽道上自己的作息行為。
從而放鬆考試唸書高壓的精神,自然相較我以前死讀書,有更好的記憶力、更好的學習能力,也能更容易掌握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,因為不懂得思考是學不會藝術的🧠
-